1月中旬以來,國務院相繼召開常務會議,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,現代保定物流業因其重要的紐帶作用而躋身十大產業之列。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分支領域,是其他九個產業與國內外市場相連的重要媒介。國務院日前下發了《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這一規劃對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?信息化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中將發揮什么作用?本報特別邀請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。
《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提出,加快發展現代保定物流業要“以先進技術為支撐,以物流一體化和信息化為主線”,把“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”作為一項主要任務,把“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工程”作為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點工程,這充分說明了信息化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中的重要作用。
物流信息化是調整和振興物流業的核心要素
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,現代物流業必然包含信息技術的應用。現代物流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,引入高科技手段,如采用條形碼技術,通過EDI(電子數據交換)和互聯網進行數據交換,在RFID(射頻識別,俗稱電子標簽)、GPS(全球衛星定位系統)、GIS(地理信息系統)技術基礎上實現產品跟蹤,利用物流管理系統處理和控制物流信息,實現運輸的合理化、倉儲的自動化、包裝的標準化、裝卸的機械化、加工配送的一體化、信息管理的網絡化,使物流速度加快、準確率提高、成本降低,延伸并擴大了傳統的物流功能。
物流信息化不僅可以節約物流費用成本,還可以創新物流企業的運作方式,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專業化服務。目前,發達國家都把信息化作為支撐物流業開展新業務、實現增值服務、延伸產業鏈的基本手段。例如,德國大企業集團采用集成供應鏈,將全國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歐洲的連鎖經營網絡對接,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共享,確保物流信息快速、可靠地傳遞。美國廣泛應用互聯網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,為企業的信息溝通和降低物流成本創造了條件。